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85篇
  免费   579篇
  国内免费   972篇
林业   541篇
农学   906篇
基础科学   336篇
  610篇
综合类   4369篇
农作物   611篇
水产渔业   565篇
畜牧兽医   2014篇
园艺   369篇
植物保护   1315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61篇
  2022年   503篇
  2021年   472篇
  2020年   442篇
  2019年   522篇
  2018年   312篇
  2017年   526篇
  2016年   602篇
  2015年   515篇
  2014年   611篇
  2013年   542篇
  2012年   841篇
  2011年   829篇
  2010年   651篇
  2009年   575篇
  2008年   461篇
  2007年   513篇
  2006年   380篇
  2005年   331篇
  2004年   275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9篇
  1955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引起糖甜菜细菌性叶斑病的萎蔫短小杆菌新致病变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5年在内蒙古临河市新发现了糖甜菜细菌性叶斑病,从病斑所分离的10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均确系该病的病原菌。采用形态观察、表型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数值分析、血清学反应、细胞化学成分分析、DNA G+C mol%和DNA-DNA同源性测定进行了鉴定,并与植物病原棒形细菌15个标准菌株进行了比较。该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细菌,不规则短杆状,有一根鞭毛、亚极生或侧生,结合其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化学成分和DNA G+C mol%和DNA-DNA同源性测定结果,认为应属于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的萎蔫短小杆菌(Cur. flaccumfaciens),数值分析也支持这一结论。此外,据血清学反应结果及其对短小杆菌属的其它植物寄主的致病情况,认为该病原菌应是萎蔫短小杆菌种下的一个新的致病变种,定名为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 beticola pv. nov. Chen et al.,2000(萎蔫短小杆菌糖甜菜致病变种)。  相似文献   
42.
中国李RAPD的优化反应体系及其在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乔玉山  章镇  房经贵  郭洪 《果树学报》2003,20(6):445-449
以5'-GACCGCTTGT-3'为随机引物,以奉化李(Prunussalicinacv.Fenghuali)为试材,对中国李RAPD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25μL反应体系中,TaqDNA聚合酶、Mg2+、引物、模板DNA和dNTPs5种主要成分的适宜浓度或用量分别是:1.0U、2.5mmol/L、20ng、40ng和0.2mmol/L。利用该优化反应体系,用10个随机引物,构建了5个中国李品种的RAPD指纹图谱;并以共有谱带率对这些品种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5个中国李品种的共有谱带率平均为33.2%,变异幅度为20.1%~44.9%。  相似文献   
43.
非自然越夏区小麦白粉病模拟鉴定病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90~1995年根据陕西省关中麦区小麦白粉病侵染循环特点,人工模拟自然发病条件,在非自然越夏区杨陵(省农科院试验地)成功地建立起白粉病菌可周年存活,且秋、春季均能充分诱发感染的混合菌系病圃,宜对小麦种质材料进行全生育期抗白粉病鉴定。利用该病圃已对陕西省1000余份小麦品种(系)及部分国内外抗源亲本材料做了抗病性鉴定和利用评价。  相似文献   
44.
菜豆象检验鉴定及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菜豆象的生物学特性、适生性及检验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认为菜豆象在北纬41°~44°地域,每年可发生4代,论证了菜豆象在延边地区的适生能力;采用了5种除害处理方法进行灭虫处理研究。  相似文献   
45.
赵静  单雪松 《家畜生态》2004,25(4):177-178,182
AFLP是一种新的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它结合了RFLP和PCR技术的优点,具有RFLP的稳定性和PCR的高效性,被称为“最有威力的分子遗传标记”或“下一代分子标记”。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综述了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这种遗传标记的原理、技术特点、技术发展及其在动物遗传多样性、种质鉴定、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和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6.
奥芬达唑和阿苯达唑对猪囊尾蚴作用形态学比较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了奥芬达唑和阿苯达唑对猪体内及体外培养的不同发育阶段囊尾蚴作用的形态学效果.结果表明奥芬达唑具有显著的疗效,优于阿苯达唑,且对未成熟期猪囊尾蚴的杀灭作用优于成熟期.提示奥芬达唑可能成为抗未成熟期猪囊尾蚴及治疗脑囊虫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47.
生姜根结线虫病原鉴定及发生规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田间调查、接种试验、电镜与显微镜观察以及酯酶同工酶电泳等方法,对引发生姜癞皮病的病原及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生姜癞皮病的病原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该病在每年6月中旬开始发生,8、9月份危害严重.病原在生姜上一年可发生完整的4代,完成1代平均约需35天.病原主要在0~40cm的土层内分布和危害,但具体分布情况依寄主生长状况而稍有差异.南方根结线虫繁殖速率受初始接种密度的影响也很大,当初始接种密度较低时,线虫繁殖速率较高,初始接种密度增大,繁殖速率降低,其平衡密度为每100g干土746.20个卵.  相似文献   
48.
红掌细菌性疫病的病原菌初步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红掌上发现一种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从叶片的病组织上分离到具有致病性的杆状细菌,将分离的病原菌接种于健康的红掌上,表现出与田间一致的症状。感病初期在叶缘或叶脉间出现水渍状小点,后期病斑多呈棕褐色至黑色坏死,病健交界处多呈黄色。从接种发病的病斑与田间标样上分离的病原菌菌落形态完全相同。通过菌株的培养性状、常规生理生化特性及透射电镜下菌体形态观察结果,将病原菌初步鉴定为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BIOLOG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进一步鉴定病原菌为地毯草黄单胞菌花叶万年青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dieffenbachiae(Xad)(McCulloch & Pirone) Vauterin et al.  相似文献   
49.
1999年7月云南省元谋县城郊玉米地发现一种玉米新病害,发病面积大约70hm2.其典型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化,节间缩短,叶片密集簇生,叶片上有黄绿相间的条斑.叶鞘上有坏死或腐烂病斑,幼穗腐烂,不实,严重者绝产,颗粒无收.从坏死或腐烂的叶鞘和果穗上可镜检到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纯化培养后,并按柯赫氏法则进行接种试验,病原鉴定为柔弱无枝孢Acladium tenellum(Berk.& Curt.)Subram.comb.nov..本文对病害症状、病原形态、发病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该病为玉米一种新病害.  相似文献   
50.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鉴定新疆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莉  段维军  李国英  宋蓓 《植物检疫》2004,18(5):266-268
用一对棉花落叶型黄萎病菌的特异性引物D1和D2进行PCR扩增,对于落叶型黄萎病菌,该对引物可特异性地扩增产生一段550bp的产物,而非落叶型黄萎病菌则不能被扩增.供试的35个新疆黄萎菌系中,有3个菌系扩增出550bp大小的落叶型黄萎病菌特异性片段,表明目前新疆已存在落叶型黄萎病菌,用此技术可快速、准确地检疫和鉴定落叶型黄萎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